上海市静安区成都北路和新闸路交界处,有一排石库门建筑,看似不起眼,这里却是中国共产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起点、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排石库门建筑就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资料图)
1921年8月11日,党中央建立了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上海“红色之源”之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于1959年5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9月,恢复中国劳动书记部旧址,建立陈列馆向社会开放。此后的几十年时光里,旧址陈列馆经过了几轮修缮,在2019年大修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老建筑新生的背后,一支平均年龄30出头的年轻团队也从幕后走向台前,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历史以最时髦的方式,呈现在每一个参观者面前。
大修
2019年的那次大修不仅是保护性修缮,更是一次布展提升工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负责人徐煜告诉记者,大修前,陈列馆主要以场景展示为主,展示的手段也多是蜡像等;大修后,陈列馆从成都北路893弄1至7号,扩大到1至11号,展示内容增加了党史和工人运动史,不仅内容更加丰富,手段上也采用了ar、vr、ai等虚拟技术,通过互动体验,吸引年轻人走进展馆。
半年左右时间里,修缮团队在幕后做了大量工作,让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实现了全面升级。
为让老建筑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修缮团队在修复时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从屋外的清水墙到屋内的木楼梯,一砖一瓦一盏灯,都保留了20世纪20年代石库门的历史风貌。在布展方面,为了更好地将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展示出来,陈列馆邀请专家多次指导,向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征集史料,并走访北京、湖南、武汉、济南、广州5个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所在地的28家纪念馆,共征集史料近千件,从中甄选152项珍贵史料作为新增展项。
“那段时间感觉每天沉浸在书海中,所有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相关的资料都要找出来,照片也是一张张扫描出来。”徐煜回忆。为了寻找报道相关工人运动的老报纸,她和团队成员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每天泡在上海图书馆的档案室里,一张张报纸翻,在一条条新闻里寻找,“眼睛都花了。”
除了文字和照片外,团队还通过上海影像资料馆收集相关的黑白影像,请专家团队编写脚本,拍摄历史短剧,丰富展览手段和形式。
每个展出的物件背后都付出了大量心血,此外,修缮团队对物件摆放的位置、灯光、观众参观的路线等也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更符合现代展览的审美要求和观众参观的习惯。
活化
陈列馆焕然一新,但要讲好红色故事,还需要赋予老物件生命力,将这些珍贵的史料和展品用好用活。
讲解员袁梦回忆,开馆前,团队成员花了大量时间整理出一份讲解稿,并用一周时间背诵。但这仅仅是开始,在初步讲稿的基础上,袁梦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
“讲解不是背书,而是和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反馈,才能知道如何修改更好。有时候,一些观众会提出我们都回答不了的问题,等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们就会去查阅资料,补充知识面。还有一些老上海人会比我们更了解历史,他们会分享一些当年的有意思故事,我们考证后也会补充到讲解材料中。”袁梦说。
情景党课也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在活化利用方面的亮点。2020年5月刚推出时,情景党课还是比较新的事物,团队希望设计打造自己的品牌项目,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在这堂情景党课中,需要有人扮演工运先驱李启汉的妹妹,通过妹妹的视角讲述哥哥的故事,而袁梦就是第一位演员。
“最初的讲稿几乎就是流水账,只是将各个时间点发生的事串起来,我们团队反复讨论,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修改,写出更有感情的稿子,如果内容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更不可能打动观众。”
看稿、改稿就花了三个月时间,而对于袁梦来说,更大的挑战是演绎。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她特地看了很长时间的朗读者节目,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表演。
“排练了很多遍,但2020年5月推出第一场情景党课时还是比较生涩,那段时间演完后,我们都会收集观众意见,下班后复盘、继续练习。”袁梦说,如今她已经演出了200多场,每每看到观众动情鼓掌或是流泪,都是对她最大的鼓励。
通过一系列活化利用的尝试,陈列馆也不断焕发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团体前来参观。“不仅有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许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来参观,家庭参观者也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觉得带孩子来这里看看很有意义。”徐煜说。
记者了解到,陈列馆传承、创新的脚步仍在向前迈进。近期,运营团队正谋划推出更多形式的活动,让红色主题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栏目主编:李晔
本文作者:王力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