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街头的“小修小补”摊还好吗
修鞋子、配钥匙、换拉链……关乎烟火气也关乎民生“为民便民、科学管理”原则值得点赞,应一以贯之日前,商务部提出,要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
修鞋子、配钥匙、换拉链……关乎烟火气也关乎民生
(资料图)
“为民便民、科学管理”原则值得点赞,应一以贯之
日前,商务部提出,要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修鞋子、配钥匙、换拉链、打气……这些都是富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随着物质生活富足、城市有机更新,富阳尚存的“小修小补”摊还好吗?
本报记者近日探访银湖街道便民服务亭,找到了以方师傅和邱阿姨为代表的两位手工匠人。让我们走近这些藏在社区深处的烟火气,听听那些“摊上的故事”……
方师傅:虽赚钱不多,但凭手艺生活
地铁、快速路的通达,“擦”去了城乡界限,也成为银湖街道高桥村的一张新名片,昔日散落的村庄,聚合成现代化小城镇,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还有民生温度。
棕色的仿木质外墙,蓝色的“便民服务”4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记者“按图索骥”在区第三人民医院门口附近找到了被新华社关注的便民服务亭。
“方师傅,能帮我配把钥匙不?”“好咧,钥匙给我,稍等几分钟。”方师傅接过顾客手中的钥匙,仔细观察后,掏出一枚配对的钥匙,放入配钥匙的机器,熟练地比对齿口,来回调整机器齿轮。
眼前这位头戴一顶贝雷帽,戴着一副眼镜的方师傅名叫方木根,今年78岁。走进服务亭内,配钥匙机、轮胎、各式新钥匙、工具刀……这些是他的家当。仅仅只有五六平方米的亭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功能齐全的维修店。除了配钥匙、修锁具之外,他还提供换轮胎、打气等各种自行车、三轮车修理等服务。
方师傅是一名杭州知青,退休后干起配钥匙、修自行车的行当。早些年,他在路边出摊很辛苦,常年风吹雨淋日晒。每天上午七八点出摊,中午回家吃饭小憩片刻后又回到摊点,到傍晚时才收摊。“如今服务亭由社区提供,免租金,党员志愿者还会定期对周边环境保洁。”说起现在的便民服务亭,方师傅一个劲地点赞。
年复一年,方师傅埋头在一堆钥匙之中工作了20多年。方师傅是自学的配钥匙手艺,因为热衷研究机械设备,配钥匙的机器买回来后,他一直在家钻研设备的机械原理和锁的构造。“有的钥匙既要打孔、开槽,还要绞花纹,一定要特别细心,稍有偏差,锁就打不开。”方师傅说。
伴随着嗡嗡的机器声响,金属屑末飞溅,不一会儿,一把新配的钥匙便展现在眼前。接着方师傅从抽屉里挑出一把细长的锯片,一下一下打磨钥匙齿边缘,使钥匙棱角更加顺滑。方师傅感慨,做精一门手艺,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现在各种新锁具层出不穷,钥匙也五花八门。如果不花时间琢磨研究新设备和新技术,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修锁配钥匙也会慢很多。
配钥匙、修锁,除了要心细,更要有耐心。在便民服务亭里,方师傅常常沉浸在自己的配钥匙、修锁世界里,至今已经修复了多少把锁,他已经记不清了,但对于锁的基本构造,他却如数家珍。
“修锁是一个非常心细的活儿,更需要平心静气,若是手上的动作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损坏锁芯原有的结构。”方师傅说,为了保证锁不会再出问题,通常他都不会立刻将锁返还给顾客,经过检测锁达到合格后再通知客人取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家里也已经不用钥匙,装上了智能锁,使用指纹、密码、门卡就能开门。现在配钥匙的人比之前明显少了很多,但这并不妨碍方师傅每天准时来到服务亭。“虽然赚钱不多,但也是靠本事吃饭,生活过得很充实。”方师傅说,20多年来,他坚守自己的手艺,从未停止探索和学习,不断适应各种新锁具。对修锁配钥匙的热爱,也从养家糊口变成了对一件件“工艺品”的打磨。他说自己每天动动手,帮助了别人,也灵活脑子,心里感觉舒坦。
邱阿姨:20年坚守,一直干老本行
在方师傅的隔壁是另外一间便民服务亭,外墙上面写着“修补鞋衣”。一台补鞋机,一台缝纫机,各种款式的拉链、针线、胶水……几十件零零散散的工具,摆放在面积约4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亭。
52岁的邱芝英正低着头踩着缝纫机,插针、穿线、踩踏板,不一会儿,一件衣服就改好了。已接近午饭时间,但邱阿姨依然在忙碌。三四名顾客在旁边等候修补鞋子,有的顾客因赶时间问邱师傅能否“快点”。邱阿姨在腿上铺一块布,放上客人送来的鞋,用刀子将鞋底划开一条缝,在钩针上穿上结实的粗线,就开始给鞋底上线……邱阿姨熟练地做着每一个工序,花了10多分钟缝好一只鞋底。
“修鞋是个功夫活,一般看难度大小、时间长短来收费。”说话间,邱阿姨又拿起一双男式皮鞋开始修补,这是他刚收下的准备修复的一只皮鞋,谈妥的价格是15元。“这只鞋底侧皮面破了,虽说修补面积不大,但是,费时费力,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老师傅,她不希望自己的劳动被顾客否定。这样一个小活,起码花费半小时。
这样的修补,在邱阿姨这里算平常的活。很多顾客需要的“小修小补”会更多一点,像鞋子脱胶补线、衣服换拉链。这些年,她已经不记得到底修补了多少只鞋子、换了多少拉链。
邱阿姨手脚麻利,凭借精湛的手艺、负责的态度、平民的价格,她拥有一批“忠实粉丝”。“找我修鞋的顾客,除了街坊邻居,还有一些离这里较远的市民。”邱阿姨说,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价格实惠,久而久之,不少顾客成了回头客。她之前的摊点就是现在便民服务亭的位置,她把修鞋当成一种热爱,20余年依然坚守这一老行当。
如今,网购的便利性对修鞋铺的冲击也很明显。“特别是年轻人,鞋子坏了就再到网上买,几乎不会来修,只有居住在我们附近的中老年顾客才会选择到我这来‘抢救’。”邱阿姨说,虽然我们现在的日子富裕了,以前被当作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当下也不能完全丢弃。
邱阿姨一边与记者聊天,一边修补着鞋子,间隙,不断有顾客前来修补,问清楚对方需求和取件时间,如果着急她便立马修理,如果不急她就放置在亭里,等忙完手头上的活再缝补,短短一小时,就有五六位顾客光顾。
“修鞋、修箱包不仅要用心,还得用脑才能做好。”邱阿姨表示,修鞋、修箱包看着物件大,但也是精细活,不仅费时间费功夫,还得有不怕遇到困难的勇气。自己一开始只会做一些简单的维修,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现在衣服改大小、修包、修拉链都能胜任。一盏灯,一个人。在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亭内,各种修补工具和已修待修的鞋、衣服等,满满当当地摆放在货架上。邱阿姨一人包揽了修鞋、修换拉链、修包、补衣服等多个便民服务,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
市民声音: 没有“小修小补”服务真不方便
“小修小补”不仅仅是一种便利,也是日常生活中走街串巷的烟火气。前来找邱阿姨修鞋的王女士说,她家就住在高桥村,全家人的鞋子都是拿到邱阿姨这里来修的,她维修收费也比较合理,上小学的儿子特别费鞋,鞋尖总是破,其他地方还是新的,扔了怪可惜的,所以就拿来修修,还能穿一段时间,他们补一下收费也就四五元,感觉挺划算的。像王女士这样的老顾客有很多,他们大多住在附近,与邱阿姨相识多年,一边等待修补,一边与她聊家常。
“求告知,哪里有修自行车的?”“谁知道哪里有修鞋师傅?”……经常有居民在小区业主群里发问。
2018年,方阿姨搬到城区大家悦墅小区后,业主群里隔三岔五就会有邻居就细小的生活服务提问,每每有邻居支招,方阿姨都会默默地记下位置。“等哪天自己需要了,就不用在群里问了。”方阿姨说。
方阿姨一家新搬的小区虽然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活中需要的便利服务相对缺乏。“以前住在康月路,离二贸市场很近,配钥匙、改裤腿、补鞋子、修自行车这些小服务,出门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了。”方阿姨说,搬来新小区后,小区周边几乎没有这些摊点,还真不方便,每次都要去老房子附近找师傅帮忙处理。“‘小修小补’不仅是人间烟火气,更代表着民生,我很期待这些小摊有序回归,并能长久经营下去。”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着装”,便民服务摊位“旧貌换新颜”
其实在富阳,“小修小补”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些摊位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面貌,嵌入富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中的重要一环。
2020年,富阳对标杭州主城区要求,精心打造自己的精品街区。让市容控规标准化、城市管理精细化,街头巷尾的便民服务摊位又一次迎来了“升级改造”的契机。
考虑到市民日常需求以及历史沿革,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决定对修车、修鞋、配钥匙、修钟表等服务类摊位进行优化改造,统一升级改造成便民服务点。
走访摸底、制作清单、设计方案、招投标……便民服务摊位整治提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根据设计方案,便民服务点将统一标准,配备移动式手推车、伸缩式遮阳伞,并在柜体上标明服务点编号、印上醒目的富阳城市标识。待硬件设施一一发放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为民便民、科学管理”为原则,正式启动整治行动。改造完成后的便民服务点,一改过去破破烂烂的模样,崭新的柜体、清晰的标志,还有可以遮风挡雨的遮阳伞,老旧摊位迎来了全方位的变化。
如今,富阳街头的便民服务点越来越少,很多摊位因为各种原因撤摊了。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中队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会帮忙换一下遮阳伞、整理一下摆放的物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小修小补”扮靓城市街景
【记者手记】
曾经,“小修小补”的摊点遍布富阳街头,那时东西坏了不会一扔了之,而是跑去找师傅修。鞋、单车、伞、衣服……这些旧物在工具的帮助下,摊主三下五除二灵活操作,就像变戏法似的让这些物件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在富阳,仍有一些人在坚守着,默默地为这座城市奉献。他们或为生计,或为奉献,无论如何,这座城市因他们这些手艺的存在而变得更暖心,更有人间烟火气。
修鞋、配钥匙、换拉链,事虽小,却是城市生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与居民生活的温馨度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同样检验城市为民服务的人性化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每个人的家门口打造好“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小修小补”回归,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意义上说,就是让完整社区回归、让城市宜居性回归。
让更多的便利生活融入优美的市容环境中,不仅扮靓了城市,成为了街头一景,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在城市的小变化、小更新中,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便利和舒心。
修鞋子、配钥匙、换拉链……关乎烟火气也关乎民生
“为民便民、科学管理”原则值得点赞,应一以贯之
日前,商务部提出,要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修鞋子、配钥匙、换拉链、打气……这些都是富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随着物质生活富足、城市有机更新,富阳尚存的“小修小补”摊还好吗?
本报记者近日探访银湖街道便民服务亭,找到了以方师傅和邱阿姨为代表的两位手工匠人。让我们走近这些藏在社区深处的烟火气,听听那些“摊上的故事”……
方师傅:虽赚钱不多,但凭手艺生活
地铁、快速路的通达,“擦”去了城乡界限,也成为银湖街道高桥村的一张新名片,昔日散落的村庄,聚合成现代化小城镇,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还有民生温度。
棕色的仿木质外墙,蓝色的“便民服务”4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记者“按图索骥”在区第三人民医院门口附近找到了被新华社关注的便民服务亭。
“方师傅,能帮我配把钥匙不?”“好咧,钥匙给我,稍等几分钟。”方师傅接过顾客手中的钥匙,仔细观察后,掏出一枚配对的钥匙,放入配钥匙的机器,熟练地比对齿口,来回调整机器齿轮。
眼前这位头戴一顶贝雷帽,戴着一副眼镜的方师傅名叫方木根,今年78岁。走进服务亭内,配钥匙机、轮胎、各式新钥匙、工具刀……这些是他的家当。仅仅只有五六平方米的亭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功能齐全的维修店。除了配钥匙、修锁具之外,他还提供换轮胎、打气等各种自行车、三轮车修理等服务。
方师傅是一名杭州知青,退休后干起配钥匙、修自行车的行当。早些年,他在路边出摊很辛苦,常年风吹雨淋日晒。每天上午七八点出摊,中午回家吃饭小憩片刻后又回到摊点,到傍晚时才收摊。“如今服务亭由社区提供,免租金,党员志愿者还会定期对周边环境保洁。”说起现在的便民服务亭,方师傅一个劲地点赞。
年复一年,方师傅埋头在一堆钥匙之中工作了20多年。方师傅是自学的配钥匙手艺,因为热衷研究机械设备,配钥匙的机器买回来后,他一直在家钻研设备的机械原理和锁的构造。“有的钥匙既要打孔、开槽,还要绞花纹,一定要特别细心,稍有偏差,锁就打不开。”方师傅说。
伴随着嗡嗡的机器声响,金属屑末飞溅,不一会儿,一把新配的钥匙便展现在眼前。接着方师傅从抽屉里挑出一把细长的锯片,一下一下打磨钥匙齿边缘,使钥匙棱角更加顺滑。方师傅感慨,做精一门手艺,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现在各种新锁具层出不穷,钥匙也五花八门。如果不花时间琢磨研究新设备和新技术,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修锁配钥匙也会慢很多。
配钥匙、修锁,除了要心细,更要有耐心。在便民服务亭里,方师傅常常沉浸在自己的配钥匙、修锁世界里,至今已经修复了多少把锁,他已经记不清了,但对于锁的基本构造,他却如数家珍。
“修锁是一个非常心细的活儿,更需要平心静气,若是手上的动作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损坏锁芯原有的结构。”方师傅说,为了保证锁不会再出问题,通常他都不会立刻将锁返还给顾客,经过检测锁达到合格后再通知客人取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家里也已经不用钥匙,装上了智能锁,使用指纹、密码、门卡就能开门。现在配钥匙的人比之前明显少了很多,但这并不妨碍方师傅每天准时来到服务亭。“虽然赚钱不多,但也是靠本事吃饭,生活过得很充实。”方师傅说,20多年来,他坚守自己的手艺,从未停止探索和学习,不断适应各种新锁具。对修锁配钥匙的热爱,也从养家糊口变成了对一件件“工艺品”的打磨。他说自己每天动动手,帮助了别人,也灵活脑子,心里感觉舒坦。
邱阿姨:20年坚守,一直干老本行
在方师傅的隔壁是另外一间便民服务亭,外墙上面写着“修补鞋衣”。一台补鞋机,一台缝纫机,各种款式的拉链、针线、胶水……几十件零零散散的工具,摆放在面积约4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亭。
52岁的邱芝英正低着头踩着缝纫机,插针、穿线、踩踏板,不一会儿,一件衣服就改好了。已接近午饭时间,但邱阿姨依然在忙碌。三四名顾客在旁边等候修补鞋子,有的顾客因赶时间问邱师傅能否“快点”。邱阿姨在腿上铺一块布,放上客人送来的鞋,用刀子将鞋底划开一条缝,在钩针上穿上结实的粗线,就开始给鞋底上线……邱阿姨熟练地做着每一个工序,花了10多分钟缝好一只鞋底。
“修鞋是个功夫活,一般看难度大小、时间长短来收费。”说话间,邱阿姨又拿起一双男式皮鞋开始修补,这是他刚收下的准备修复的一只皮鞋,谈妥的价格是15元。“这只鞋底侧皮面破了,虽说修补面积不大,但是,费时费力,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老师傅,她不希望自己的劳动被顾客否定。这样一个小活,起码花费半小时。
这样的修补,在邱阿姨这里算平常的活。很多顾客需要的“小修小补”会更多一点,像鞋子脱胶补线、衣服换拉链。这些年,她已经不记得到底修补了多少只鞋子、换了多少拉链。
邱阿姨手脚麻利,凭借精湛的手艺、负责的态度、平民的价格,她拥有一批“忠实粉丝”。“找我修鞋的顾客,除了街坊邻居,还有一些离这里较远的市民。”邱阿姨说,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价格实惠,久而久之,不少顾客成了回头客。她之前的摊点就是现在便民服务亭的位置,她把修鞋当成一种热爱,20余年依然坚守这一老行当。
如今,网购的便利性对修鞋铺的冲击也很明显。“特别是年轻人,鞋子坏了就再到网上买,几乎不会来修,只有居住在我们附近的中老年顾客才会选择到我这来‘抢救’。”邱阿姨说,虽然我们现在的日子富裕了,以前被当作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当下也不能完全丢弃。
邱阿姨一边与记者聊天,一边修补着鞋子,间隙,不断有顾客前来修补,问清楚对方需求和取件时间,如果着急她便立马修理,如果不急她就放置在亭里,等忙完手头上的活再缝补,短短一小时,就有五六位顾客光顾。
“修鞋、修箱包不仅要用心,还得用脑才能做好。”邱阿姨表示,修鞋、修箱包看着物件大,但也是精细活,不仅费时间费功夫,还得有不怕遇到困难的勇气。自己一开始只会做一些简单的维修,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现在衣服改大小、修包、修拉链都能胜任。一盏灯,一个人。在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亭内,各种修补工具和已修待修的鞋、衣服等,满满当当地摆放在货架上。邱阿姨一人包揽了修鞋、修换拉链、修包、补衣服等多个便民服务,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
市民声音: 没有“小修小补”服务真不方便
“小修小补”不仅仅是一种便利,也是日常生活中走街串巷的烟火气。前来找邱阿姨修鞋的王女士说,她家就住在高桥村,全家人的鞋子都是拿到邱阿姨这里来修的,她维修收费也比较合理,上小学的儿子特别费鞋,鞋尖总是破,其他地方还是新的,扔了怪可惜的,所以就拿来修修,还能穿一段时间,他们补一下收费也就四五元,感觉挺划算的。像王女士这样的老顾客有很多,他们大多住在附近,与邱阿姨相识多年,一边等待修补,一边与她聊家常。
“求告知,哪里有修自行车的?”“谁知道哪里有修鞋师傅?”……经常有居民在小区业主群里发问。
2018年,方阿姨搬到城区大家悦墅小区后,业主群里隔三岔五就会有邻居就细小的生活服务提问,每每有邻居支招,方阿姨都会默默地记下位置。“等哪天自己需要了,就不用在群里问了。”方阿姨说。
方阿姨一家新搬的小区虽然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活中需要的便利服务相对缺乏。“以前住在康月路,离二贸市场很近,配钥匙、改裤腿、补鞋子、修自行车这些小服务,出门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了。”方阿姨说,搬来新小区后,小区周边几乎没有这些摊点,还真不方便,每次都要去老房子附近找师傅帮忙处理。“‘小修小补’不仅是人间烟火气,更代表着民生,我很期待这些小摊有序回归,并能长久经营下去。”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着装”,便民服务摊位“旧貌换新颜”
其实在富阳,“小修小补”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些摊位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面貌,嵌入富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中的重要一环。
2020年,富阳对标杭州主城区要求,精心打造自己的精品街区。让市容控规标准化、城市管理精细化,街头巷尾的便民服务摊位又一次迎来了“升级改造”的契机。
考虑到市民日常需求以及历史沿革,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决定对修车、修鞋、配钥匙、修钟表等服务类摊位进行优化改造,统一升级改造成便民服务点。
走访摸底、制作清单、设计方案、招投标……便民服务摊位整治提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根据设计方案,便民服务点将统一标准,配备移动式手推车、伸缩式遮阳伞,并在柜体上标明服务点编号、印上醒目的富阳城市标识。待硬件设施一一发放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为民便民、科学管理”为原则,正式启动整治行动。改造完成后的便民服务点,一改过去破破烂烂的模样,崭新的柜体、清晰的标志,还有可以遮风挡雨的遮阳伞,老旧摊位迎来了全方位的变化。
如今,富阳街头的便民服务点越来越少,很多摊位因为各种原因撤摊了。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中队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会帮忙换一下遮阳伞、整理一下摆放的物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小修小补”扮靓城市街景
【记者手记】
曾经,“小修小补”的摊点遍布富阳街头,那时东西坏了不会一扔了之,而是跑去找师傅修。鞋、单车、伞、衣服……这些旧物在工具的帮助下,摊主三下五除二灵活操作,就像变戏法似的让这些物件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在富阳,仍有一些人在坚守着,默默地为这座城市奉献。他们或为生计,或为奉献,无论如何,这座城市因他们这些手艺的存在而变得更暖心,更有人间烟火气。
修鞋、配钥匙、换拉链,事虽小,却是城市生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与居民生活的温馨度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同样检验城市为民服务的人性化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每个人的家门口打造好“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小修小补”回归,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意义上说,就是让完整社区回归、让城市宜居性回归。
让更多的便利生活融入优美的市容环境中,不仅扮靓了城市,成为了街头一景,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在城市的小变化、小更新中,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便利和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