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遂宁市安居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全面振兴”对标竞进行动,紧扣“二十字”总要求,按照“大地景观化、庭院果蔬化、农村田园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全面振兴。2021年安居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同比增长10.6%。先后荣获全国产粮大县、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等殊荣。
安居区委书记吴军表示,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全区上下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遂宁市委决策部署,锚定区委“1336”发展战略,优化现代农业体系,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田园、家园、乐园“三园一体”美丽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建设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地,推动安居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
如今,湖光山色中的安逸安居,田园如画、生机勃勃。以海龙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正以“如磐初心”“壮志雄心”和“热血丹心”的“对标赶超、创新实干、奋勇争先”行动,奋力书写着美丽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画卷。
东风送日暖,万物竞芳菲。
从遂宁市城区出发,驱车20分钟,记者到达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出高速,“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标识牌映入眼帘。一路前行,山花烂漫,春意盎然。放目窗外,延绵山川,移步换景。
来到目的地,“背靠”青山,“头枕”碧水的海龙村犹如待字闺中的幽雅少女,吸引你一点点靠近。一幢幢整齐民居古朴典雅、错落有致,一条条阡陌村道整洁通畅;青砖黛瓦与石头相砌的石木结构民居上挂着红椒、玉米、斗笠、蓑衣等农作物和农用物品,墙体上,人民公社、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字样格外醒目……这里处处呈现着朴实无华但又温馨安逸的田园风貌。
在逐梦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海龙村跑出了“安居速度”,跳出了漂亮的“腾空翻”。
筑梦 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几天,卢记鸡汤抄手的老板卢红春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慕名而来的顾客络绎不绝。
乡村振兴,从建设家乡开始。卢红春是土生土长的海龙村人,在外创业多年,事业小有成就的他,不忘反哺家乡,毅然决然返乡创业,他利用家中老宅,开办了以鸡汤抄手为主的特色小吃店。
自营业一月以来,营业收入已近5万元。对未来,卢红春信心满怀:“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来这里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一定好。”
乡村振兴,对于有着广阔农村地域的安居而言,是一个大课题。安居,如何补足自身短板,真正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是安居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如何破题?安居把地缘相近,且具备较好自然禀赋、人文底蕴和特色产业的美丽乡村集合起来,“抱团”打造产业;把工商资本引入其间,开展市场化运营,带动乡村旅游,激活农村“沉睡”资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新发展阶段,安居区按照遂宁市委“大地景观化、庭院果蔬化、农村田园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思路,用“乡土味道”赋能乡村振兴。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海龙村就曾大力发展沼气,从而名气大噪,吸引了全国各地代表团来取经学习。因此,海龙村无论是乡村风貌,文化底蕴,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于是,安居区委区政府和常理镇把“慧眼”投向了这里。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海龙村一如既往保留乡土味道,保持和增强生态本色、发展特色、文明底色,稳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追梦 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生态宜居名村、乡村人才振兴市级示范村。海龙村之所以榜上有名,不仅是因为这里有天然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个懂农村、爱农村、有乡土情怀,愿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镇村干部。
熊建就是其中一位。“让群众的好日子再上一层楼!”作为海龙村的村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的追梦道路上,熊建在家乡践行着他的初心。
随着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海龙村得到了中央、省市高度肯定,吸引了众多建设项目在此落地。如何将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与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有效结合?熊建很是动了一番脑筋。
“我之前在外务工的时候,就有将身边同乡人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想法,现在家乡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我更加坚定了成立‘工匠队’的想法。”熊建介绍道,在他的组织下,海龙村百余名返乡群众组成了“百人工匠队”。
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熊建还根据队员的工作经验、劳动能力和专业水平分设多个小组,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队员们直接参与一线建设施工,而年龄较大、劳动能力较弱的队员则在产业园内进行除草、施肥、松土等轻作业,来获取劳务报酬。目前,“百人工匠队”共有108名成员,年均收入约3万元。
村民税育宝和邓素芳夫妇就是“百人工匠队”的成员。自2018年从新疆务工回到家乡后便没有离开过家,勤劳的他们不仅在村上农业园务工创收,还积极投身到部分农业项目发展中去。“去年至今,我们家实现人均收入26000元以上,务工和照看家中老小两不误。”说起回乡创业的日子,夫妇俩笑得合不拢嘴。
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海龙村一天一个样,瞅准好时机,谢婆婆凉粉、兴业杂货铺、沼气人家等60余家业态陆续在海龙村开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老板都是当地农民,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在家开门做生意,自己当老板已成现实。
“我们深挖沼气文化,围绕打造‘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目标,全力推进‘凯歌公社1974’农文旅项目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遂宁‘标杆村’、全省‘示范村’、全国‘品牌村’。”海龙村党支部书记熊建说。
如今,海龙村正在释放“虹吸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乡贤”、新农人、工商资本回村创业,追梦乡村振兴,带领大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圆梦 产业兴旺村民好安逸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海龙村以前耕作方式较传统,产业规模化小、科技含量低,特色产业产品少,农业产业助农增收致富带动力弱。”熊建说,如今,海龙村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新路子,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出了产业振兴的“四个一”,即:“一袋米”“一桶油”“一壶酒”“一罐桃”。
“2018年海龙村成立合作社,开垦了一千多亩荒地,种上了桃子、红薯、大豆等作物。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2万元,村民平均收入也从原来的几千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万多元。”熊建介绍说,复合种植技术在海龙村被广泛应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幼龄果树和大豆复合种植……这样的种植基地随处可见,就连刚开始挂果的桃树林下,也正在套种遂宁红薯。
熊建说,目前海龙村正在改造低效林,选择适合本地的黄桃和彩林,发展成片成带成规模的经济林,并锚定“大地景观化”目标,全力推进土地调型、航空蔬菜基地打造,同时积极招引涉及黄菜油、生猪、高粱等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借智借力,我们不仅与成都建川博物馆合作,共同收藏、研究、保护沼气文化资源,打造沼气博览园,也与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携手共建‘低碳社区’,共同探索制定农村地区低碳排放技术标准,搭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规划的引领下,海龙村正徐徐揭开“神秘面纱”:2000余亩撂荒地整治完成后种上了油菜;沼气、沼液、沼渣与脆桃等产业相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到节假日,村里的“公社食堂”,要提前预约才有位置,特色农家菜被众多食客“翻牌”;村里的沼气陈列馆、公社老街等,即将建成并开门迎客……
下一步,海龙村还将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学”,打造集研学旅行、农事体验、乡村培训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同时积极发挥海龙联村党委引领作用,探索产业融合、项目带动、股份合作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努力让更多的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在圆梦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安居区在“吸引人”上挖潜力、在“留住人”上做文章、在“促增收”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在了实处。
一路走来,海龙村的山乡巨变,映照着安居区“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不变追求,并向着逐梦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进发。
展望未来,安居区委书记吴军表示,安居区要对标竞进争创一流,高质量建设和培育安居现代农业园区,统筹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接二连三”,精心打造区域品牌,带动周边连片发展,全力争创国家级、省级现代化农业园区。要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抢抓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县域内片区划分机遇,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安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曾晓梅 记者 张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