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资本邦了解到,近期,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5.6万亿元,环比下降4.14%,同比下降29.56%,较去年4月最高峰下降53.9%,创2017年1月(近58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其中,大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下降18.39%、5.83%;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下降0.72%,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增长0.09%。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银行在普通存款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而形成的金融产品。过去,由于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往往高于普通性存款,而风险又低于理财产品,因而一度颇受投资者青睐。
但由于结构性存款一度游离于银行高息揽储的监管边缘,自去年监管部门发文明确要求各银行严控结构性存款规模后,此类产品的存量呈现不断压缩态势。
“目前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性价比并不高。安全性方面,它不如普通存款;收益率方面,它不如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甚至不如活期存款。”兴业银行某支行理财某客户经理透露。
邮储银行一位理财经理也直言,由于产品吸引力较低等因素,目前该行已不再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如果客户更追求收益性,可关注理财和基金产品;若更追求灵活性,可购买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接近3%。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分析,今年以来,各类银行都在压缩结构性存款规模,其中国有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压缩幅度最大。今年10月份国有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为7083亿元,较去年3月高峰时期2.58万亿元下降了72.59%,今年4月份以来,基本上每个月都下降1000亿元左右。
而在收益率方面,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持续走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降幅较大,其中农行、工行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已降至2%以下。
与此用时,业内人士也总结称,当前,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黯然失色,除与收益率下滑相关外,也和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息息相关。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今年各类银行均在压降揽储成本,一方面下调长期存款利率,另一方面压降高成本存款规模,其中国有银行的压降决心更大。不同银行的揽储压力有差异,存款利率报价改革之后,中小型银行与大型银行之间的利率差距收窄,不能再依靠拉大利率差距来吸引储户,揽储更难,所以中小型银行揽储成本下降受政策因素的影响更大。
“结构性存款作为高成本主动性一般负债,未来规模将进一步降低。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同业负债仍将是银行负债端的重要来源。此外,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的规模也可能有一定规模的增加。”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在长端利率水平下行的大背景下,多元配置才是王道,除存款产品外,还应当更多配置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