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一改,居住环境上了档次,隔离在罐体中的粪渣粪水咋办?
渌口区的破题之策是:针对农户不同情况、不同需求,探索粪污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实行一户一策或一组一策,让粪污不再成为村民“烦心事”。
“一方面农户可以用‘资源’换清掏等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可有效减少财政投入,与市场主体、农户实现三赢。”近日,渌口区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尹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咋收集? 一个电话清掏公司上门
渌口区农业人口基数大,农村旱厕数量多,农村粪污处理一直是困扰改厕工作的难点问题。
自农村改厕工作实施以来,该区先后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建近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95%以上,远超二类县85%的标准。
厕所换新,其运营管护也曾出现新的问题。比如,维修清运不及时、粪污随意倾倒等,导致群众不满,甚至出现弃厕现象。这不仅影响村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也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渌口区申报了全省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结合农村改厕实际,选定南洲镇横江村和湘东村作为试点村具体实施。
经过摸索,以“一个服务站、一个清掏公司、一个智能管护平台”为载体的智能管护系统上线,农户手机扫码就可报修报抽,户厕管理员每半年上门排查,安装GPS的吸粪车随叫随到,实现了维修、收集和清运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
前不久,南洲镇横江村村民彭菊花发现厕所冲水不太顺畅,于是拿出手机扫描户厕信息上的二维码,填写好自家厕所编号,报修信息便传送到了渌口区农村卫生厕所智能管护平台。与此同时,她还拨通了村协管员的电话。
很快,工作人员便上门检查,发现粪池接近饱和,又联系清掏公司上门。“因为是第一次报抽,清掏服务是免费的。”工作人员一番话,让彭菊花紧蹙的眉头展开了。
为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渌口区采取市场化遴选模式,每个镇选取1家以上五金店作为管护维修点,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服务站点承揽网格内设施有偿维修业务,同时履行相应的上门服务职责。
“我们公布了咨询电话、监督电话和全区统一的维修价目表,确保价格透明、服务到位,同时在户厕建设时安装智能监测器,通过管护平台实时掌握户厕、公厕容量使用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清掏。”尹立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渌口区共120户报抽报修申请,抽粪910次,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咋利用? 二次沉淀后浇灌蔬菜基地
粪污去哪儿?这是困扰农村改厕的难题之一。
渌口区把资源交给市场,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立专业清掏公司,按照“以粪污资源换取清掏服务”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区财政在设备购置、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补助,解决政府“另起炉灶”的投资难题。
隆冬时节,南洲镇湘东村仍旧绿意涌动,田间地头香料菜长势喜人。在蒙蒙细雨中,76岁的菜农张光强拖着长长的水管,将“颜色偏暗、仍有异味”的肥水,浇在香葱和油麦菜根部。“4亩地光肥料钱就省了大几千,有机肥浇出的蔬菜更有卖点。”张光强摸了摸花白头发上的雨珠,然后关掉管道接口处的控制开关。
蔬菜基地不远处,是新修建的大三格粪污消纳池,一共有7处,每个池子容量1800立方米。吸粪车从农户家收集来的粪污水,一路风尘仆仆转运到这里,经过二次沉淀后,菜农可在第三格接通管道免费使用有机肥。
湘东村是我市有名的香料菜基地,种植面积超过1500亩。农村改厕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落户湘东村后,渌口区南洲绿色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白先率先响应,牵头成立了粪污清掏公司,通过每年提供2次免费清掏服务,换取农户家中的粪污资源。
刘白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机肥替代化肥后,每亩可节约化肥成本100元,有效提升蔬菜品质,销售收入增加300元到500元。“这不仅促进了农业降本增效,也实现粪污处理低成本、常态化运转。”刘白先告诉记者,吸粪车还装有GPS和重量传感器,保证了粪污的定点倾倒、合格处置。
从“遭人嫌”到“有人要”,农村改厕资源化利用的“渌口模式”,前不久还被作为典型经验推广。“运营成本决定改厕成败,资源化利用无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改厕后续管护的新举措。”尹立新在长满希望的蔬菜基地笃定地说。
农村改厕要用好市场化思维
农村改厕必须坚持建管用结合,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
我市农村改厕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但在改厕过程中,一些地方“建重于管”的思维还比较普遍,运营管护面临不少新问题。渌口区探索农村改厕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无疑是用市场化思维推动这一民生工程落实落细的有益尝试。
在当前基层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只有坚持市场化运作,把现有的资源盘活起来、利用起来,做好“资源换服务”这篇大文章,以零成本或低成本擎动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减少财政投入和农民负担,实现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互利共赢以及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熊英杰 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