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正式发布《北京市城区科技创新发展评估与解读》专题报告。
数据显示,自2005年至2020年,首科指数总指数从60分增长至162.11分,整体增幅达170.18%,15年间,平均增长率为6.90%,并且每年保持正增长。“十三五”期间,首科指数从2016年的125.33分增长至2020年的162.11分,整体增幅为29.34%,略低于“十二五”期间的30.07%。总体判断,首都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攀高,科技自立自强稳步推进。
据悉,该报告对北京市16个城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分析,总结特征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各城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高北京市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城市副中心创新资源投入强度较高
测评结果显示,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城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平均值为74.13分,中心城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综合指数得分都在平均值以上。
创新资源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海淀区、朝阳区和石景山区;创新环境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海淀区、朝阳区和门头沟区;创新服务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海淀区、丰台区和大兴区;创新绩效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西城区、东城区和海淀区。
图1 北京市城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情况
整体来看,作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集中承载地,中心城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整体水平领先。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得分不高,但创新资源投入强度较高。城市功能拓展区创新服务实力强劲,双创事业发展良好。生态涵养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处于中游,创新环境营造具有亮点。
具体来看,海淀区科技创新指数得分达到87.43分,是唯一一个超过80分的城区,其中,海淀区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均位居榜首,仅有创新绩效得分略低于西城区和东城区。
值得关注的是,三大科学城先发优势明显,比如,中关村(000931)科学城所在区,海淀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均位居全市前列;未来科学城所在区,昌平的创新资源位居全市中上;怀柔科学城所在区,怀柔的创新绩效位居全市中上。
关成华表示,从三大科学城内部对比看,中关村科学城长期作为北京自主创新主阵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基础良好,相对优势比较明显,其R&D人员全时当量占比和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占比均超过90%;怀柔科学城还处于建设期,创新效益还未完全展现;未来科学城正在优化产学研联动机制,创新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激活。
创新资源配置仍有优化空间
从城区功能定位分类来看,生态涵养区的创新效率指数均值最高,达到1.035,其次是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从具体城区来看,东城区和西城区创新效率全市领先,属于生态涵养区的延庆区、门头沟区和怀柔区紧跟其后;在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得分成绩不俗的海淀区和石景山区,则在创新效率指数中相对靠后。
关成华认为,如何更有效地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绩效,仍然是摆在科技创新强区面前的重要问题。
报告显示,北京各城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结果与各城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趋势上呈现一致性。课题组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全面领先,高收入组城区的均值都明显高于平均收入组城区,平均收入组城区也明显高于低收入组城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发展与创新水平相辅相成,科技创新带动区域人均收入增长效果明显。
对于北京国际科技中心的打造,关成华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宜居与宜业并重,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环境。各城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科学规划水平,引导产业发展与合理布局,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为城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课题组认为,中心城区应聚焦存量提升创新效率,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做好创新资源合理分布;其他城区应打造更多疏解资源的承载体和产业基础,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做强核心产业功能、做优公共服务和环境,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梯次转移,聚焦增量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破除城区创新资源鸿沟,充分释放区域要素活力。城区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项目布局等方面应加强合作,打破创新资源流动鸿沟,促进人才、资金等资源充分自由流动,释放创新要素活力。
四是以“三城一区”为发展典范,引领优化全市创新环境。“三城一区”要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为科技成果产生、转化、产业化提供全链条的创新资源供给和配置服务。
五是立足实际与优势,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各城区要加强城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与放大,立足自身独特创新优势,深入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分工,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